國際聯青社的源起與發展

國際聯青社的源起與發展

 

 一、源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許多美國的年青人,喜歡邀約友好一齊午餐並暢談一些天文地理或有關戰爭的事。有一次,一群愛阿華州大凡波特市(DAVENPORT,IOWA)青年會的會友們,像往常一樣在一起用午餐暢談天下事,在餐會中大家決議要集合眾人的力量來服務青年會。受了這個構想的感召,公元1920年10月間,在俄亥俄州特里多市(Toledo,Ohio)的一群熱心服務的青年會會友們組織了一個服務青年會的午餐社團,並定名為TOLYMCACLUB。這個構想普遍地被當時有心服務的青年們所接受,頓時各地的青年會都相繼組成類似的午餐社團。有一次,他們當中的一位社友到國外去旅行,在寫回家鄉的書信中自署是一個來自東方的Y'S MAN (ONE OF THE Y'S MEN OF THEEAST,在當時,這真是一個新奇而時髦的稱呼。就在那個時期,有一位年青的法院檢察官名叫保羅、威廉、亞歷山大(PAUL WILLIAM ALEXANDER)知道了這件事,便領導創立了第一個Y'S MEN'S CLUB(在中國被譯為聯青社)叫THE OHIO Y'SMEN'S CLUB;隨後,美國境內很多城市的青年會也相繼成立了類似的Y'S MEN'SCLUB,加拿大也於1922年成立了第一個Y'S MEN'S CLUB。

1922年5月,俄亥俄聯青社(THE OHIO Y'S MEN'S CLUB)與其他六個Y'S MEN'SCLUB在特里多市(TOLEDO)組織成立了俄亥俄州聯青社協會(OHIO ASSOCIATION OFY'S MEN'S CLUB),聯青社之名於是訂定。

 

二、發展

         自俄亥俄州聯青社協會成立半年後,加拿大和美國已有17個聯青社成立。到了1922年11月,青年會世界協會舉行三年一次的國際性會議,於美國新澤西州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 NEW JERSEY)召開國際大會,同時舉行聯青社代表大會,決議組織聯青社國際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Y'S MEN'S CLUB),由保羅、威廉、亞歷山大(PAUL WILLIAM ALEXANDER)擔任會長,又繼續擔任名譽國際會長至1967年6月29日逝世為止。除了美國和加拿大,中國的上海基督教青年會也於1924年成立了美洲以外的第一個聯青社,從此聯青社可謂真正的是國際性的聯青社了。

 

三、在中國的發展:

       上海基督教青年會成立在亞洲的第一個聯青社以後,在天津、青島、北平、福州、南京、香港、九龍、廈門、蘇州、濟南、廣州等地相繼成立。中日戰爭時,隨政府西遷,於昆明、韶關、西安,戰後在長沙、重慶、寧波、貴陽等地先後都成立了聯青社。

 

四、中華區域(CHINESE REGION)的設立:

         國際協會曾於1932年在美國底特律(DETROIT)舉行國際大會,決定在海外設置區域,中華區域(CHINESE REGION)於焉設立,由上海聯青社創辦人李元信(William Yin Son Lee)先生擔任首屆理事長,此後隨各地聯青社之產生,分設華北、華中、華南、華西等地區總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區城擴展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可惜,國際協會鑒於大陸淪陷共黨,教會與青年會的活動被迫中止,乃於1961年,將剩餘尚在活動的聯青社改稱為東南亞區域(SOUTHEAST ASIA REGION),迄今東南亞區域包括香港、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

五、第一個聯青社在台灣

        由鍾啟安、林和引、陳振福、陳錦文、高塗城、ARNE SOVIK和ROGER ARNOLD等七人籌備成立的第一個在台灣的聯青社,在1955年3月12日由曾任中華區域(CHINESEREGION)的國際督導(INTERNATIONAL DIRECTOR)黃仁霖將軍(前駐巴拿馬大使)代表國際協會在台北青年會正式授證,

定名為台北聯青社甲社(THE Y'S MEN'SCLUB OF TAIPEI-ALPHA),不久。於1959年3月,由顧問幹事俞道存博士等提倡成立第二個聯青社,叫做台北乙社(THE Y'S MEN'S CLUB OF TAIPEI-BETA)該社於1982年改名台北中正社。

 

六、聯青社台灣南部發展:

        高雄聯青社於1962年,由台北社友移居高雄者與高雄青年會會員創設,高雄聯青社之社友曾用私人財產抵押向金融機構貸款協助高雄青年會會館的購置,在聯青社的國際歷史文獻中被譽為協助設立一個新的青年會(PREPARATION WORK IN ESTABLISHING A NEW YMCA IN KAOHSIUNG CITY)。

 

七、聯青社向台灣各地發展:

         台中、台南兩社分別於1970年1月2日及4月11日由台北甲社贊助,在兩地的青年會內授證成立。屏東聯青社由高雄社贊助,於1971年1月2日授證成立,埔里社則於1974年4月25日由台中社贊助成立。1975年5月15日,台北甲社又贊助成立了在台北的第三個聯青社叫台北城中社。在台中的第二個聯青社叫台中長青社於1975年5月17日,由台中社協助成立。1980年3月15日,由台北甲社再贊助成立了台北圓山社和台北中央社。同年12月4日,台南府城社亦得到國際協會的授證成立。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台灣總會已分為四區,共有25社,分別為北區:台北國際聯青社、台北中正國際聯青社、台北城中國際聯青社、台北中央國際聯青社、基隆國際聯青社、大橋國際聯青社、台北聯合國際聯青社、 台北蘭菁國際聯青社、桃園國際聯青社。中A區:埔里國際聯青社、台中市長春國際聯青社、草屯國際聯青社、台中市長輪國際聯青社、台中市長興國際聯青社、台中市長虹國際聯青社。中B區:台中國際聯青社、台中市長青國際聯青社、台中市長榮國際聯青社、台中市長松國際聯青社、台中市大墩國際聯青社。南區:高雄國際聯青社、屏東國際聯青社、屏東南山國際聯青社、屏東椰城國際聯青社、高雄港都國際聯青社 、高雄仕女國際聯青社,社友約有600位。

 

八、中華民國總會(REPUBLIC OF CHINA REGION)的成立

        在台灣的聯青社,成立之初,在國際組織體系中隸屬於東南亞區域(SOUTHEASTASIA REGION),1975年,國際協會准予由東南亞區域分出,昇格為中華民國區域(REPUBLIC OF CHINA REGION)直接隸屬於亞洲洲域(ASIA AREA),目前與全世界的41個Regions同等地位,中華民國總會於焉成立,第一屆總會理事長(Regional Director)為參加聯青社達45年之久的趙榮發醫師。以下各屆理事長依次是陳茂德、王世敃、謝春祥、吳和田、藍鴻博、李榮泉、劉熾燿、張英傑、許東榮、陳義正、林博司、李運進、劉國泰、陳碧潭、張龍男、黃飛梓、羅正展、林輝義、曾文吉、簡正修、李吉雄、謝峰雄、劉清武、林有福以至現任的羅清祥會長(2001/2002年)。

 

九、國際聯青社台灣總會 (TAIWAN REGION)

         中華民國總會於民國88年7月更名為國際聯青社台灣總會,目前台灣的25個聯青社與全世界1655個聯青社同為國際協會的會員社。聯青社為了發揚耶穌基督精神和服務基督教青年會的主要宗旨及促進國際友誼等主要任務的施行,在台灣成立初期,組織上隸屬於基督教青年會的一個服務社團為期26年,為青年會及社會,提供默默的服務,充分發揮了犧牲與服務的精神,為了今後社務發展的需要,我們向內政部提出人民團體之立案申請,以便於將來與青年會站在平等的地位,依據國際協會與青年會世界聯盟所制定的伙伴關係原則,攜手供同服務社會,以達到為全人類建立美好社會的宗旨。

 


 

            組  織

 

國際聯青社的組織可分為五個階層,即國際、洲域、區域、地區及地方聯青社。

 

一、國際階層─

       由一位國際會長(INTERNATIONAL PRESIDENT簡稱IP)所領導,這個職位是由各會員社直接投票選出來的。幫助會長的有前任國際會長(PASTINTERNATIONAL PRESIDENT簡稱PIP)、國際會長當選人(IP-Elect)、國際司庫(INTERNATIONAL TREASURER簡稱IT)和國際總部(IHQ)的國際秘書長(SECRETARYGENERAL),國際總部現在設於瑞士日內瓦(GENEVA)。

視實際服務事工推展的需要,由國際會長選出國際督導(INTERNATIONAL SERVICEDIRECTOR簡稱ISD)來指導國際階層的活動。例如BF(友愛基金)、TOF(節食基金)……等。

立法權屬於國際議會(INTERNATIONAL COUNCIL),由所有的會員社直接投票選出21名國際議員(I.C.M.)組成的。

 

二、洲域階層─

       國際聯青社在全世界分做八個洲域(AREA),即非洲、亞洲、加拿大、歐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印度洲和美國。中華民國總會隸屬於亞洲洲域。各洲域有一洲域長(AREA PRESIDENT或INTERNATIONAL VICE PRESIDENT簡稱IVP),由各洲域內的會員社直接郵寄選出,有些洲域是由各區域理事長投票選出。指導全洲域各種活動。洲域督導AREA SERVICE DIRECTOR(簡稱ASD)由洲域長指定,以協助區域事工主委(Regional Service Director簡稱RSD)推動事工,並向ISD報告。

 

三、區域階層 (Region)

        每個洲域分為幾個區域(Region),為因應國情,TAIWAN REGION譯為台灣總會,在本總會內,由各社派出的社員代表組成的社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責機構,選舉理、監事,組成理事會、監事會,聘任祕書長,推選理事長及理事長當選人。前理事長、理事長當選人和現任理事長組成常務理事會。會館則設於中央政府所在地。

依據服務事工的需要,由理事長聘多位總會事工主委(REGIONAL SERVICEDIRECTOR)協助理事長推動會務,總會財務長掌理總會財務,統收統支。

 

四、地區階層(DISTRICT),由一位地區總監(DISTRICT GOVERNOR簡稱DG)負責領導。

     總監由地區委員會中選出,台灣總會以下,因彈性運用的需要,未為地區取得國內法的法定地位,唯在國際組織系統中,DG仍佔很重要的位置。

 

五、地方聯青社(Y'S MEN'S CLUB):

        地方聯青社的組織中,是最基本的一個團體組織,每個地方聯青社經國際協會許可成立後,即為國際協會的會員社(AFFILIATING CLUB)。在我國境內,每一社均為台灣總會的分會。對國際而言,會員社有直接選舉國際議員、國際會長、國際會長當選人、國際司庫的權利。社長對外代表該社行使會員社的權利,和對總會理事長報告。社員不拘性別、唯男性社友的夫人們可組成倩聯社(Y'S MENETTES' CLUB)協助該社的活動與事工。

從以上五種階層的組織及領導原則,可看出國際聯青社有不同於別的社團的領導原則,就是「三頭馬車」(Trioka)的原則。在國際階層有PAST IP, IP, IP-elect形成三頭馬車,在區域(Region)有PAST RD, RD, 和RD-elect形成三頭馬車。前社長、現任社長和社長當選人也形成了三頭馬車。這種領導原則可以達到彼此鼓勵、互相切磋的效果。在聯青社的領導證明這種原則結構,效果優於其他領導原則。